
核心提示
巍巍伏牛山,自豫西北向东南蜿蜒千里,在长葛市西北部消失在广袤的平原之中。在古语中,山脉中断的地方称陉。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中断的地方,就叫陉山。
陉山脚下,有一个名叫榆林的小山村,位于长葛市后河镇西北部,原来是省级贫困村。该村共有821户3254人。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农作物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。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,森源集团党委派驻工作组主动与榆林村“两委”取得联系,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扶贫攻坚,既“输血”又“造血”,让山村成功脱贫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□ 记者 王利辉 田建军 通讯员 李全林 文/图
【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】 就业扶贫让困难家庭长久脱贫
在榆林村,李改萍家是16户未脱贫的家庭之一。
李改萍今年42岁,其家是因病致贫——她的丈夫楚营军生了一场大病,不仅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积蓄,欠下巨额债务,而且至今没有劳动能力。
多年来,李改萍既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儿子,又要下地干活儿,日子过得十分艰难。
2015年,李改萍家的日子终于迎来了转机。在长葛市组织的就业扶贫活动中,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森源集团在榆林村办了一个“扶贫工厂”—— 高强电瓷有限公司。
9月30日上午,高强电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伟民介绍,这家为森源集团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,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,是专门为村里的贫困户建的,目的就是帮助村里的贫困群众就业,让他们在家门口脱贫致富。
现在,村里15户困难家庭(另一户为“五保户”),每户至少有一个人在这里上班。该公司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,让李改萍、高慧芳等蘸釉,让赵进保、楚耀欣等制泥,让冯有合等当厨师。
为了帮助该公司打开产品销路,同时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,森源集团针对该公司实行“以货易货”政策,让该公司用高压电瓷换取森源集团其他公司的畅销电气产品出售。另外,按照森源集团的要求,该公司每年都把赚的钱全部用于扶贫工作。
“我现在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,基本上能顾住孩子他爸的医药费和俩儿子的学费、生活费。很感谢公司让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,养活一家老小。”9月19日11时40分许,虽然眼看就到下班时间了,但仍在车间里专心致志地给10千伏避雷器套管涂蜡、蘸釉的李改萍微笑着说。
该公司副总经理马海伟说,对贫困户,如果只是单纯地给钱、给物,始终解决不了问题,最好的办法就是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让他们掌握一个技能,有挣钱的门路,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。
像李改萍,家离上班的地方不足500米,在这里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有一份收入。这样的精准脱贫才能达到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目的。
特别是今年,森源集团投资75万元,为无劳动力病残贫困户免费安装了光伏发电设施,每户可连续25年获得最低3000元的发电补贴。为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,该村还创新经营模式,把山上的旱地流转给了森源农业生态公司,采取“龙头企业+农户”的扶贫模式,打造3000亩迷迭香种植基地。现在,这些农户既能拿到土地流转的收入,又可以参与种植、管理挣钱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【“漫灌”与“滴灌”】 困难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
“‘低保金’基本上可以顾住家庭的日常生活;我给村里扫大街,每天能挣50块钱;逢年过节,村里、镇里还给我发扶贫款、救助金;森源集团在家门口建的光伏发电项目,每年至少可获得3000元的发电补贴……另外,我和老伴儿到镇卫生院检查身体、看病、吃药、打针、住院,都不要钱。”10月2日中午,站在自家的新房前,榆林村78岁的朱付申老人掰着手指头算自己的收入,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朱付申家是榆林村最困难的家庭之一。他老伴儿患有精神疾病,常年生活不能自理;两个儿子,一个失踪多年,另一个身有残疾。
朱付申说,因为村里人均不足半亩地,而且这些地大都是山地,产量很低,自己年龄大了,还得照顾老伴儿、孩子,不能出去做生意、打工,所以日子一直过得非常艰难,最困难的时候,真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。
他的家原来在村外一个山洞里。1964年,在大队的帮助下,他才盖了4间小瓦房。经过50多年的风吹雨淋,瓦房已经四处漏雨,摇摇欲坠。
近年来,他和老伴儿先是有了“低保”,后来他家的土地也被村里流转了出去,每年啥也不用干就给几百元钱。另外,村里给他安排了保洁的工作,让手脚还十分利索的他挣一点儿零花钱。今年7月份,村里又给他家盖了4间亮堂堂的平房。“我准备在八月十五之前搬进去。到时候,我们一家人就能在新房里面好好过个节了。”朱付申说。
“过去扶贫是‘大水漫灌’,现在变成了‘精准滴灌’。”榆林村第一书记吴卫东介绍,2015年年初,经过认真、全面排查,榆林村821户中,有16户为未脱贫户,共42人。他们很快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。
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,榆林村先后为17人办理了残疾证或慢性病卡,为14户贫困户19人办理了“低保”,为一名贫困户办理了“五保”,为4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,还为4户群众落实了教育扶贫政策。
“我们在镇里和村里就医费用全报销,到县级以上定点医院凭慢性病卡可报销90%。”贫困户杨俊民说,村里还为他儿子申请了义务教育补贴,每年发放1250元的生活补助和400元的营养补助。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。
【当下与未来】 森源希望学校成为“小清华”
8月30日,榆林村森源希望学校二期工程正式落成并启用。
该校总务主任杨书钦说,以前由于村里经济困难,学校里只有几排破瓦房做教室、办公室。每个教室里除了有一块黑板、几排破桌凳外,几乎没有别的东西。没有围墙的校园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,晴天一地土,雨天一地泥。那时候,家长纷纷把孩子转到邻村上学,老师也人心涣散,想方设法往外调。
2007年10月,森源集团捐资610万元兴建了榆林森源希望学校。去年10月,森源集团又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学校二期工程建设,包括学校报告厅、宿舍楼、餐厅等。截至目前,榆林希望学校占地面积已达27500 平方米,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,可容纳学生500多人。现在,该校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设施,比许多城里的学校都好,已经成为该村的一景。不少村民自豪地说:“这是我们的‘小清华’。”
为鼓励孩子们求学上进,森源集团每年都为他们发放丰厚的助学金、奖学金,截至今年8月30日,已累计发放400多万元。
不仅孩子们有奖金,老师们也有奖金。老师们除了日常能领到补助外,只要有学生的成绩在镇里进入前3名,就能领到少则1000元、多则4000元的奖金。现在,该校既有小学又有初中。学生中除了本村的孩子外,还有不少邻村的孩子。
“初中生都住校。学校不光住宿费、伙食费非常便宜,成绩好的还能领到奖学金;考上高中、大学的,还能领到助学金和奖学金……”9月29日中午,在窗明几净的餐厅里吃饭的范玉洁等几名孩子七嘴八舌地说。
他们当日的午餐有两种,一种是捞面条,菜里不光有肉,还有木耳、鸡蛋、腐竹等,每份4块钱;另一种是大米炒菜,菜有4种,分别是醋熘土豆丝、冬瓜炖肉、红烧茄子、炒人造肉,每份5元钱。孩子们说,他们在学校里比在家里吃得都好。
新闻连连看
“百企帮百村”活动
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在扶贫攻坚过程中,我市实施“百企帮百村”活动,选取森源集团、宇龙公司、鑫金汇公司等实力雄厚、社会责任感强的重点企业,因地制宜,与百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进行对口帮扶,通过村企共建、产业扶贫、政策扶贫、教育扶贫等方式,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。我市还全面整合社会资源,构建大扶贫格局,启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行动计划,收到了良好成效。